少子化,已不只是存在於家庭的選擇題,而成為國家的未來式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臺灣總生育率低於 1,2023 年更跌至 0.87,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。逐步侵蝕勞動力、教育體系、社會福利與國防結構,甚至被行政院正式列為「國安等級」危機。 面對這場巨大的結構性問題,單靠生育津貼或育兒補助遠遠不夠。城市治理的關鍵,往往藏在更微小的環節──例如:生養的過程是否能夠被更加安全、方便、友善地對待? 從細節出發,才能真正打造一座讓人願意生養的城市。
城市不只是建設,還應該看見生活的需要
育兒,從懷孕開始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,對某些人來說,家中有人接送是一種幸運,但對另一群人來說,叫車、搭公車,甚至長時間步行,才是日常。健保提供14次的產檢次數,還不包含高風險妊娠的額外回診、衛教講座、產前課程與突發就醫,至少往返醫院28趟。臺中市府提供至30次的好孕專車乘車服務,
單趟上限200元,2025年服務至少1萬2,000名孕媽咪,補助時間橫跨孕期,讓照顧不只停在補貼錢,而是把安全與便利送到醫院門口。
政策有了初步的想法,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讓它變成真正可用的服務。
在埋頭開始實踐前,市府團隊參訪各地,了解不同縣市好孕專車的執行與成效,進一步借鑑,數位局長林谷隆回憶,專案初期他們走訪北中南多個縣市,發現紙本模式遺失率高、攜帶不便。繞了一圈回來臺中後,從手邊的平台《台中通》聯想到更多的可能,於是把補助「嵌」進市府既有的市民平台。在原有的框架下,進一步開創新的事物。
這款臺中市數位局底下的平台,原本就包含資料串接的核心模組,過去運行臺中購物節等大型活動證明其穩定性。數位局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個「好孕乘車」專區,申請、審核、掃碼扣抵一氣呵成,計程車司機顯示付款QR Code,孕媽咪用手機掃碼即可。涵蓋臺中、苗栗、彰化、南投,孕婦可於補助期間內搭乘 30 趟,每趟最高補助 200 元,不限用途、不限距離,只要車隊系統能掃碼扣點,就能使用。
從「有點子」到「能上路」——數位發展的里程
對孕婦而言,打開手機掃一下就能抵扣車資;對政府來說,乘車紀錄回傳,使用成果更加清晰。
數位服務的背後,市府對於資訊安全的把關同樣不鬆懈。涉及孕婦的個人資料與健康資訊,如設籍資料、媽媽手冊影本等相關資料的處理流程,特別設計為「不經手、不留存」的分權模式。所有由市民上傳的資料,都會經過平台直接傳送至社會局的審查系統,過程中保障資料的安全,數位局不會看到、也不會存放這些資料,驗證流程皆由社會局進行,確保補助資格的判定權限與資料處理責任回歸政策主管機關。
讓市民在使用數位服務的同時,也能感受到背後制度上的安心感。安全、可控,是臺中市在推動智慧治理過程中持續強調的基礎信任。
「我們扮演一個角色,就是還要去主動幫各局處去開創這個業務,那這個業務可能是他們本來就在做,可是透過《台中通》或許能更加便利、親民、數位化的方式。」數位局的角色,不是政策設計者,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執行單位,而是一個掌握技術端的政策轉譯者,要把福利邏輯轉化為系統邏輯,並且讓這些流程穩定、安全、直覺地嵌入市民日常。
透過《台中通》數位平台,孕婦只需手機掃描即可輕鬆使用好孕專車服務,從申請到乘車一次完成,帶來無紙化且即時的便利體驗
平台化思維——孕婦只是第一站
逐步推動社會福利的過程,「即時化」、「無紙化」與「行動化」,讓民眾貼近政府提供的服務,不受空間及時間就能獲得相關資訊與服務。
如此流暢的體驗背後,是繁複的協作。社會局負責政策設計與預算、數位局統籌系統開發、交通局洽談車隊與駕駛教育、衛生局把宣傳進到婦產科診間,民政局則動員各區公所與社區據點推廣QR Code。自立案到上線的十一個月裡,每週共桌檢視進度。
社會局長廖靜芝將目光看向未來:「也期待這一次我們做好後,未來如果有其他新的服務要引進,在成熟的系統下速度能夠更快。」無到有,是最困難的階段,但在《台中通》之上的系統一旦建立,未來延伸到其他的政策應用可以更加的快速建置,把同一條技術水管引到更多場景,要的不只是一次亮點專案,而是一條可複製、可持續的公共服務管線,數位化帶來的便利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能夠真正落地。
開創促使成長,未來當其他縣市帶著問題前來諮詢時,他們也樂於分享這段經驗,廖靜芝形容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」,如果22個縣市集思廣益,勇於嘗試突破,從每個縣市到臺灣,就能夠不斷地前進。
臺中市社會局長廖靜芝表示,好孕專車的推動仰賴跨局處協作,未來也將以此為基礎,持續拓展更多即時、便利的數位社福服務,打造更完善的照顧網絡
談起家中經驗,林谷隆笑稱自己從不敢錯過產檢陪同:「老婆如果一個人跑醫院,心裡壓力很大;但我要請假開車接送,也常忙得焦頭爛額。如果有好孕專車一起去醫院,沒有塞車壓力,也不必找停車位,連情緒摩擦都少了。」
當一個孕婦能夠安心出門,不再為叫不到車而焦慮;當一位新住民媽媽能用熟悉語言完成線上申請;當一位獨自產檢的女性在回家路上感受到每個角落的善意——那不只是一次服務的完成,而是一座城市告訴她:「妳不是自己一個人。」
這座城市在家庭需要時伸出手,每一步都穩妥而被看見,智慧城市真正的價值,正是在這些毫不張揚的剎那被悄悄點亮,把科技無縫地藏進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