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,如何將宏大的理念轉化為日常行動,考驗著每一座城市、每一所大學的智慧與決心。在臺中市,一所擁有近七十年歷史的學府——東海大學,正以細水長流的實踐,為城市、為社會、為下一代描繪出一條持續向前的永續路徑。 「永續發展已經不只是口號,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」東海大學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究處處長陳鶴文語帶堅定。他所領導的單位,不僅是校園永續的總舵手,更扮演著數據治理、策略研擬與跨界整合的關鍵角色。
從基因出發:永續早已深植校園DNA
「東海的永續精神,從創校那一天就開始了。」陳鶴文娓娓道來。回顧1955年創校初期,東海便以「求真、篤信、力行」作為核心校訓,強調知識與行動並重。早年的勞作教育與環境科學中心,即是實踐精神的具體展現。
事實上,當「永續發展」尚未成為主流時,東海已默默耕耘數十年——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系、推動社區服務、倡導USR行動,從學生社團到專業研究,從校園治理到地方參與,構築起東海獨有的永續文化。
「永續,已經成為東海人的血液和呼吸。」陳處長強調。正因為這份堅持,東海連續五年榮獲TCSA永續典範大學金獎,並在亞太永續領域屢屢嶄露頭角。這不僅是外界肯定,更是長年投入的累積成果。
組織再造與數據治理:智慧校園的驅動引擎
永續不是單點作戰,而是系統性轉型。為了讓永續治理更具效能,東海率先進行組織調整,整併原校務研究辦公室與永續發展辦公室,成立「永續發展暨校務研究處」,晉升為一級行政單位,全面統籌策略擬定、數據管理與決策支援。
「永續發展涉及全校方方面面,校長的宣示是第一步,但唯有組織與制度的同步調整,才能真正落地。」陳鶴文指出。透過資料整合與分析,該處能清楚掌握學校強弱項、各學院在SDGs中表現的特色、學生休退學率、招生穩定度等關鍵指標。將客觀的資訊拆解與分析,給予學校的建設到不同學院發展建議,目標變得更加立體且精準,改變了過往人治與經驗導向的管理方式。
此外,東海引入AI影像辨識技術監測東大溪生態、樹木健康與碳匯計算,並建置物聯網感測器,實現智慧校園。舉例而言,透過攝影機辨識校園牛群,每頭牛的健康狀況與行動路徑都能精準掌握;甚至樹木的生長、碳儲存量、位置與健康,也都透過數據即時監測,為校園綠化與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。
「我們不僅收集數據,更讓數據驅動行動。」陳鶴文強調,這套智慧治理模式,正逐步擴展至教學、行政與永續政策的各個面向。
社會實踐與地方共創:一所大學守護一座城市
永續發展不僅止步於校園,而必須與在地連結,與城市共生共榮。東海大學深刻理解此道理,積極透過USR計畫、企業合作與社區參與,將永續理念帶進社會肌理。
「真正的改變,來自於讓學生走出校園,理解地方,參與社會。」陳鶴文如此說。東海長期投入生態守護行動,推動「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川」,自東大溪起,擴展至法治溪等多條水系,串聯起中部多所大學,共同守護生態環境。透過碳中和園區建設,融合循環經濟、智慧科技與實踐教育,打造跨域學習平台,促進地方創生。
同時,東海亦與企業攜手,推出「減碳溫度計」、汽化爐發電、苗圃復育等計畫,協助企業實現ESG目標。例如透過樹木育苗、碳匯計算,企業可精準掌握減碳效益,實質貢獻環境永續。此外,透過數位學伴、基礎教育輔導與大數據競賽,東海持續強化社會影響力,創造正向循環。
值得一提的是,根據社會影響力評估,東海每投入一元資源,可創造超過3.5倍以上的社會效益。「這就是永續的真諦——解決問題、擴大影響、實現共好。」
智慧驅動的永續治理:大學治理新典範
面對數位時代,東海更將智慧治理視為未來永續發展的基石。透過整合性儀表板、績效指標、AI輔助決策,東海將「數據驅動治理」落實於招生策略、教學改善、資源分配等各層面。
「我們希望讓決策更有依據,讓行動更有效率。」陳鶴文表示。
目前,東海永續處已可即時掌握招生趨勢、學生流動、系所表現等數據,協助管理階層精準調整方向。此外,東海更擴展至地方公共治理,協助環保局、地方政府導入數位化管理系統,推動政策智能升級。
「數位轉型不僅是工具,更是永續發展的助力。它可以讓我們更快速、更精準、更有效率地面對挑戰。」永續不是一場短跑,而是一條長路。從環境守護到社會實踐,從數據治理到智慧轉型,東海正以實際行動,詮釋「永續」的真正內涵。
「需要覺知、知識與行動,三者缺一不可。」未來,東海將持續攜手公部門、企業、市民,邁向更具韌性、更有智慧、更加美好的城市願景。永續,不止是東海的目標,而是生活的日常,呼吸間的習慣,心之所向的責任。